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3-3198118 | 信息分类: | 县政府文件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23-09-08 | |
文 号: | 平府发〔2023〕12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平塘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平塘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通知 |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直各部门:
为建立健全平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全面推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经收集、整理、评议和公示,确定“平塘舞火龙”等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平塘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现予以公布。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切实从源头加以挖掘、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为新时代文化强县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附件:平塘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及项目价值
平塘县人民政府
2023年9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平塘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及项目价值
一、项目名录
二、项目价值
(一)平塘舞火龙
平塘舞火龙,是平塘县者密镇四寨片区罗氏家族的传统活动,源于清代当地土司为四寨片区受灾群众减免赋税而产生的舞火龙习俗。舞火龙是四寨片区群众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反映了清代地方治理历史与群众文化智慧。体现了当地群众与地方管理者的深厚感情,官民和谐共进的社会氛围。舞火龙活动不仅丰富了地方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苗族月亮古歌
苗族月亮古歌是平塘县大塘镇苗族群众流传久远的传统音乐。歌曲充满古风遗韵,演唱时呈现情感忧伤,声音低沉,节奏缓慢,音调婉转。月亮古歌是苗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体现,演唱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生产多个方面,展现了苗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月亮古歌传递着苗族群众的情感生活,成为苗族群众情感联系的纽带,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发展。
(三)平塘苗族服饰
平塘苗族服饰是平塘县大塘镇苗族群众的传统服饰,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苗族服饰在苗族群众中形成服饰文化共识,认为服饰承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苗族服饰是苗族群众的生活智慧结晶,也体现了苗族服饰文化的自信,对研究平塘县苗族群众的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四)毛南布艺
毛南布艺是平塘县卡蒲乡毛南族群众特有的传统技艺,毛南布艺反应了平塘县毛南族群众的民族智慧。毛南布艺产品融合了毛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智慧和民族情感,包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愿。同时也反映了毛南族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内涵。对研究毛南群众文化、生活、习俗、美术、历史等有较高的价值。
(五)毛南扎染
毛南扎染是平塘县卡蒲乡毛南族群众的传统技艺,毛南扎染体现了毛南族同胞的艺术审美和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是毛南族人民将艺术融入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毛南族人民生活智慧的见证。毛南扎染对研究中国织染技术历史、毛南族生活史有重要意义,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六)毛南刺绣
毛南刺绣,是流传于平塘县卡蒲乡毛南族群众之间的传统技艺,体现了毛南族群众在长期的发展中,对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生活艺术实践的长期创造。凝聚着毛南族群众的生活智慧、民族信仰和文化底蕴。对研究毛南族习俗,传统服饰艺术和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有重要意义。
(七)平塘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平塘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分布于平塘县大塘镇、通州镇、克度镇、掌布镇、牙舟镇、平舟镇、塘边镇等乡镇。平塘县制茶历史久远,其制作技艺分为五道工序:杀青、揉捻、做形、提毫、干燥。其特点是外形紧细卷曲、毫毛满布、色泽绿润、茶汤嫩绿明亮,栗香高而持久,滋味鲜爽回味甘甜,叶底嫩匀。“在中国绿茶领域,贵州绿茶是上品”,平塘绿茶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茶文化活动。“贵州春茶第一壶”文化品牌,带动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了平塘茶文化在业界的影响力,提升了茶产业的文化价值,促进了平塘县经济、文化、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