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基础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部门文件
索 引 号: 000014349/2019-1279090 信息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19-05-31
文  号: 是否有效:
名  称: 平塘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工作情况汇报

平塘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9-05-31 14:56:07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指示精神,结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行动计划的通知》(黔府办函〔201483号)和《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南州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脱贫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南府发〔20169号)文件精神,我县全力以赴推进毛南族聚居村脱贫奔康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将我县扶持毛南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平塘县共有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19,人口3291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82%主要分布在卡蒲毛南族乡、者密镇、平舟镇、大塘镇和金盆街道等5个镇(乡、街道)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率先小康成员单位认真落实《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全面小康行动计划的通知》(黔府办函〔201483号)文件要求紧紧围绕中央、省、州民族工作部署,以率先小康五通十有十覆盖四通八达为抓手,以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紧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强化措施整合资源,按照“两个优先的政策推进19个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行动计划,着力增强村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全县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率先建成群众认可、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

(一)验收完成情况

根据201812月《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行动计划》评估验收通报情况,平塘县接受省级评估验收的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17个,通过验收村16个(金盆街道吉古村;者密镇六硐村、平河村、甲青村、茂村村、金玉村、拉关村、拉岩村、甲拉村;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亮寨村、河中村、新关村、甲坝村;大塘镇洋方村;平舟镇磨刀石村),未通过验收1个(卡蒲毛南族乡摆卡村)通过率达87.5%,超出全省年度平均水平(56%31.5个百分点。2018年是落实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小康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目前全县未验收(含未通过)的摆卡、回龙和红旗3个村县级自评得分已达95分以上,均高出率先小康评估指标(指标值90分),即将接受省政府验收。

(二)建设成效

2014年以来,全县19个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共获少数民族专项资金2.98亿元,政府投入资金16.76亿元的扶持。经过几年来国家各级党委政府的倾斜扶持,我县的毛南族聚居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显增强。在2017—2018年度全省率先小康建设评估验收中得到了验收组的充分肯定,20186月迎接国家民委和全国政协民宗委联合调研组赴平塘开展《十三五民族地区和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期调研》亦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县推进的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的建设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后发赶超的贵州经验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基础设施全覆盖,促进率先小康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围绕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水、电、路、讯、清洁能源等“五通和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十有的根本目标,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合力攻坚,着力提升率先小康生活质量,增强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投入资金21707万元,实施通村、组、联户路项目219个共计242.07公里,38.6万平方米,毛南族聚居村较全县提前两年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联户通全覆盖二是在确保村村通电、户户通电的基础上,投入资金324.76万元,实施农网改造工程37个,全面推进电网升级,实现群众生产生活标准用电三是投入7609.3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34个,新建高位水池、集水池等共61建成泵站20座,泵房7座,安装水泵23台,一体化净水器2套,安装供水管道721.43入户水表、水咀3754套,实现50户以上集中居住的村寨全部通自来水(自流水),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全面解决四是投入资金6311万元,建设通讯基站146个,实施有线宽带项目19个,全面提高19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村信息化水平,实现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以自然村为单位全覆盖五是以改善乡村环境为重点,投入4322.08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832盏,修建护河提910米,新建公厕17个,实施危房改造1886户、垃圾集中处理房252个,改善19个村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美化生活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推动了精神文明村寨建设,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六是投入32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8个,升级改造4个村卫生室,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力度,着力提升村级就医水平,确保每村至少配备1个以上乡村医生,实现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七是加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现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充分满足19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教育需要。2018年度19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生活质量实现程度达98.5%以上。

(二)聚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规模,夯实率先小康经济发展收入支撑。

一是狠抓产业发展。紧扣培育一个有市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支撑产业为目标,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围绕“菜、蓄、菌、果四大特色产业,抓按照一村一品规划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批山地畜牧和种植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六硐大坝、四寨为主的4300亩商品蔬菜种植,以生态商品猪饲养为龙头的畜禽产业,在特色产业上突出抓好“黔茸菌的扩大生产等,并着力在提升质量、做精产品、做大品牌上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市场,推进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加强创业培训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紧盯“劳动力家庭11人稳定就业的目标,为劳动年龄阶段有转移就业意愿和培训意愿人员的家庭至少培养一名职业技能型人才,逐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2014年来全县培训劳动力4721人次,增加就业3871人次,就业率达82%是抓农产品产销对接。依托黔南师院挂帮机遇,以菜果畜禽为重点大力推广“校农结合,建立产加销产业链发展体系,将毛南族聚居村产业推向纵深发展。2018年累计发展养殖生态猪3.2万头、牛/1.6万头(只)、生态土鸡16.7万羽、田园蜜蜂0.3万箱、养鱼33万尾;种植食用菌200、绿色商品蔬菜1.5万亩、精品水果1879亩、茶叶1000亩;毛南刺绣产品320万件等,远销全国各地,进一步夯实群众收入支撑,提高了群众经济收入,群众自我发展动力大幅提升民族特色品牌逐渐显现。2018年底19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076,比2017年年底(8975元)增加1101元,增幅达13%,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10065元)11;贫困人口发生率均在3%以下,毛南族村聚居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率先小康经济发展发展活力指数达97.3%

(三)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率先小康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硬组织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文明村寨建设民族团结模范村创建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村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繁荣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2014年来19个毛南族聚居村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文明村寨11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8个(州级),示范学校4个(州级),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被命名为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集体,社会和谐实现程度达99.69%

(四)狠抓民族文化传承,推进民族产业发展,增强率先小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是加强毛南文化阵地建设。投入资金1908万元,实施项目36个,新建和提升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村级文化广场9个,组级活动场所26个,修建毛南民族文化苑17个,实现了19个毛南族贫困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和文化活动场地全覆盖,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加大对毛南族民族手工艺培训。深入开展锦绣计划和双培行动计划,组织毛南绣娘培训452320人次,着力提升民族工艺品牌,让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培育和壮大毛南族文化产业,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如六硐民族工艺产品畅销全国全省各地,并与多家民族企业建立订单产业链。三是积极开展毛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毛南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促进毛南族聚居村群众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增强毛南民族文化自信

三、存在问题

我县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民族文化得到繁荣发展,脱贫攻坚和率先全面小康步伐加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民委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得益于国家差别化民族政策的倾斜,得益于省州民宗委(局)的支持帮助,但目前的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率先小康的建设水平也还仅仅处于初级层面的基本小康,与东部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之下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乡村振兴、群众实惠全面小康,我们仍有许多困难和问题有待提升和加强。

(一)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毛南族聚居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全覆盖,但在农村污水、垃圾的处理方面离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还需在人居环境上进一步提升,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

(二)产业培扶需进一步加强。这是一项小康建设的重要支撑,从19个村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各个村都在强化措施,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有了一定的规模,同时在可持续发展上积极探索销售的市场,有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产业发展规模小、群众参与率不高、受益面不大、市场对接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加之一些村的项目缺乏管理,成效不明显,难以成为群众增收的产业。

(三)民族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毛南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但由于区位优势不够明显、毛南文化挖掘和传承力度不够,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民族文化旅游缺乏活力,需继续争取省州出台扶持较少民族地区差异化政策,加大民族文化传承的投入,着力把民族地区打造成民族文化体验的圣地,让较少民族聚居村成为城里人向往新农村。

(四)两不愁三保障任有短板。重点聚焦在安全住房、医疗保障两方面。一是危房改造标准不高;二是危房改造力度还需继续强化,部分村组改造未彻底到位,加之部分设计不够合理,群众满意度不高;三是19个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村卫生室虽已全部配备1个以上乡村医生,但部分村存在开展工作不正常的情况。

四、下步打算

(一)聚焦靓村推进环境整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点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提升小康建设标准,补齐村寨环境治理短板,把毛南族聚居村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静雅舒适的小康新农村

(二)聚焦强产业精准发力。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扶持,结合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具体实际,紧扣有增收产业和培育一个有市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支撑产业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规划、一长两短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项目实施的扶持与指导,确保实施的产业项目上规模、可持续、有效益,夯实群众收入支撑。

(三)聚焦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继续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毛南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毛南族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不断交融。同时,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开展毛南族传统的迎春节、女儿节、赶坡节、火把节、町褪节,绣娘丰富的毛南族特色民族节庆与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我保护和传承少数优秀民族文化的途径。

(四)聚焦民族地区,继续实施差别化政策扶持。一是经过多年来的优先扶持,我县的毛南族聚居村发展变化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原因,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大多数处于边远的深山区、石山区,部分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较全县来说仍然存在劣势,在巩固和提升全面小康的建设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仍需民族政策的倾斜化扶持,助推我县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聚居村在小康路上策马扬鞭再注一把力。二是建议调整专项资金类别,规避扶贫资金一刀切的约束和限制,拓宽资金使用范围,让基层民族部门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聚焦民族工作重点任务安排和调配资金,凸显民族工作建设成效。

                      平塘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2019年53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策解读

相关报道

媒体解读

专家解读

部门解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