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 硕果盈枝—平塘县全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侧记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教育不仅塑造着国家的未来,更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
近年来,平塘县着力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在东西部协作、特殊教育、民族地区教育科研课题等领域取得良好成绩,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西协作显真情 倾心帮扶结硕果
山海连心,携手相依。自广州市白云区与平塘县结对协作以来,两地以平塘县教育水平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效果显著,为平塘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保障。
平塘民族中学校园鸟瞰图
2019年2月,帮扶教师王志英受广州市白云区委派,来到平塘民族中学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并挂任该校副校长。5年多来,她积极组织德育骨干、班主任、学科组长等教师开展教学讲座、上示范课,提出将教学质量分析“由面向点”转变,指导各班级、各学科做好每次联考质量分析,精准分析到每个班级、每位教师、每名学生,科学制定“一生一策”“一生一档”,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王志英说:“讲课的时候不能满堂灌,要让学生独立地思考,把问题让学生自己呈现,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
“王老师给我们教授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也非常高效,同时也能让我适用到其他学科学习,让我面对学习时更加自信。”平塘民族中学学生石化杰说。
东西部协作王志英正在给学生上物理课
教育帮扶的责任在于将“输血”变为“造血”。王志英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平塘——广州知识共享平台”,组织平塘教师线上学习广州优秀教师的“同课异构”课程,进行新教材、教学理念、命题思想理论培训,有效发挥东部名师引领帮带作用,提升平塘民族中学的教育教学水平。
平塘民族中学年级副主任、物理教研组长韦龙学说:“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教育能力和教学实践得到了提升,并在贵州省‘一师一优’课比赛中荣获了三等奖。”
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王志英善于倾听学生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和启迪,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王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一些人生道理,也同时给予我们关怀与鼓励,让我对未来更加清晰,在面对人生挫折时,我也会倍加有力地去面对。”学生石化杰说。
韦龙学说:“我将继续以王老师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目标,让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帮助学生学懂物理,学有所成。”
广州白云援建的平塘民中艺体楼外观
自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白云区选派了58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教育干部人才扎根平塘,把广州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全面融入平塘教育。目前,共投入教育帮扶资金5958.5万元,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专题培训7104人次,开展实质性帮扶活动454次,遴选平塘县的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及骨干教师316人赴广州市白云区挂职跟岗学习。“组团式”教育帮扶,不仅改变了平塘县孩子们的命运,更托起山乡教育发展的未来,助推平塘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特殊教育放光彩 爱心传递暖人心
在平塘县,特殊教育同样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平塘县特殊教育学校以培养学生更好适应社会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爱心、耐心、细心”“三心”育人工作机制,用爱和责任呵护“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的翅膀,逆风飞翔。
开展民族特色大课间
特殊教育学校面对的都是身体或智力有缺陷的学生,他们有着各自的特性,想要走进他们的世界,除了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去发掘、去探索,还更需要教师们有责任感,有爱心、耐心、细心。
特殊教育需要爱与专业的双重支持。2015年,平塘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石国琼是第一批到学校任教的教师。8年多来,她始终诚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爱心感化学生,以耐心、细心教育学生。
石国琼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层次不同,有时候很多内容我们要教很多遍,如果一遍不会,又教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不断地重复多次以后,孩子们都学会了很多。一个学期下来,看到孩子们有进步,我非常高兴,也很欣慰。”
一名患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7岁就来到平塘县特殊教育学校,经过4年的学习,如今他已经从什么都不会成长到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平塘县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该学生说:“我学会了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炒菜,老师教我们看书、教我们写字,我很喜欢老师们。”
近年来,平塘县特殊教育学校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康复教育、技能培训为重点,开设感统训练室、认知室、蒙氏教具室、辅助沟通室、言语康复室、学生律动室、手工室、绘画室等教室,并根据学生的特长设计个别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同时,学校还常态化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教师们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身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一生一案”送教方案,分阶段、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运动、感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训练,让每一位特校的孩子都能享受平等教育,用爱心、耐心、细心“三心”浇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一位学生家长说:“老师教孩子们学知识、认字、做训练康复,现在他认识很多字了,走路也比以前好多了,看到老师对他认真、负责,我们很放心。”
平塘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生识字
平塘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林先叶说:“因为老师们有‘三心’精神,所以孩子们进校之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这个‘三心’精神应该是从事特殊教育的必备专业素养。”
据了解,平塘县特殊教育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教职工24人,学生153人,其中在校生62人,送教上门学生68人,医教结合23人。老师们的辛苦付出与耐心教育,让“折翼天使”逆风飞翔。
本土课题成效好 拓宽教育新视野
今年,平塘县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12个专项课题研究,平里河小学“基于本土桥文化资源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为重点培育课题,有效丰富乡村学校教研内涵,助力教研工作提升。
平里河小学学生在石头上作画
暑假期间,贵州师范大学师生到平塘县平里河小学开展“三下乡”活动,指导小朋友们制作小巧精致的桥梁模型,在形状各异的石头上绘制各种桥梁图案,助推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和“桥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我们的日常生活依托于桥,对桥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学习桥的绘画、手工制作,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更加热爱学校的‘桥文化’。在学校‘桥文化’的培育下,我们品德得到了塑造,正如‘苦读桥魂铸人品,勤思桥蕴成栋梁’中所蕴含的道理一样。”平里河小学学生罗朝婷说。
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刘哲说:“平里河小学的‘桥文化’育人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孩子们心理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为平里河这片热土播撒更多关于‘桥文化’的种子,希望它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平里河小学桥梁模型
“平里河小学依托‘桥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给师生提供了一个‘桥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学校以桥育人、以桥立志、以桥塑品、以桥铸魂、以桥建梦,时刻激励着大家向桥梁的建设者们学习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并将这样的精神在校园中流传下去。”平里河小学校长李时平说。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平塘县平里河小学依托“天空之桥”文化资源,开发了“桥文化”育人校本课程,构建了“桥文化”育人体系。2022年,该校被确定为贵州省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建设支持专项行动。目前,“桥文化”育人体系已开展14年,“桥文化”室收纳了师生优秀手工桥作品60余件,进一步拓宽了平塘教育的视野。
李时平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改善‘桥文化’育人环境,丰富桥文化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桥文化’浓厚的环境中和桥手工制作的活动中,思维得到发展、表达得到锻炼、技能得到提升。”
教育保障更健全
百年大计,教育为基。办好教育是今天的使命,更是明天的希望,多年来的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从东西部教育帮扶硕果累累,到特殊教育的温暖关怀,再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平塘教育在广袤的大地上绘就了栉风沐雨、化茧成蝶的生动画卷,正迈步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平塘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杨宇
编辑:石明钢
初审:陆恩凤
校审:简定娟
审核:吴贵梅
监审:孟景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