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成锦绣——平塘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见闻
春风吐绿,草长莺飞。青山绵延如画,碧水蜿蜒不息,春日的平塘,处处生机勃发。
绿色,是永恒的颜色,是生态文明的底色。近年来,平塘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生态美、百姓富、林业兴”的目标要求,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谱写播绿撒翠的灿烂华章。
兴林业——百般护绿
正月初九,龙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平塘县在金盆街道新舟村杨梅坡开展“厚植生态优势 共建多彩贵州”义务植树活动,大家三五人一组,分工协作,干劲十足,挥锹铲土、扶苗填坑、踩土定植、压土浇水,经过大家的共同劳作,150余株蜂糖李树苗在山坡上挺立,将山坡装点得生机盎然。
群山苍翠
植下一棵树,收获万点绿。同一天,在平塘其他各个乡(镇、街道),干部职工、护林员和群众一起,栽下各种树苗,全民爱绿、护绿、建绿的热情高涨,齐心协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在通州镇平里河村,去年3月12日栽种的13290株蜂糖李新枝展露,再过几天,蜂糖李花即将绽放……
2024年,平塘全年计划完成义务植树45万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来,平塘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拓展造林绿化空间,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村庄绿化率。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绿化项目,精准提升造林质量,进一步巩固提升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完善省级森林城市管理制度、办法和机制,促进森林城市良性发展。
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此外,同步推进“中国天眼”森林防火系统使用,开展加强森林防灭火管控及应急演练和培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资源和自然保护地管理等工作。全县2686名生态护林员通过全国生态护林员App管理,将护林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不懈努力谱写绿色华章。
截至目前,平塘完成石漠化人工造林20000亩,木材战略造林2000亩;乡土珍贵观赏树种栽培推广示范项目150亩;森林抚育项目10000亩;低产林改造项目14571亩,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5.77%;实施林业项目4.7万亩,完成废弃矿山修复67.0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74%。
富百姓——林下生金
三月,春风和煦,微风拂面。平舟镇白龙工区松林郁郁葱葱,在树下芬芳泥土中,去年4月种下的草珊瑚、黄精等中药材正孕育丰收的希望。
发展林下叠鞘石斛种植
“去年种植了500亩药材,今年还要再种500亩。种植以后到收成,可能要3年时间,产值大约能达到7000万元。”贵州祥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翔介绍,“目前,牙舟石斛基地正在准备施肥工作,采购肥料、安排人工,大约在谷雨前完成。白龙工区草珊瑚、黄精种植基地现在招聘管理人员,准备开始种植黄精、补栽草珊瑚种苗,还要采购肥料施底肥、翻地、起垄,采购种苗等一系列工作。”
说起为什么到平塘各个乡镇种植中药材,郑翔滔滔不绝,他说平塘森林资源丰富、空气质量优、生态环境好,在林地种植中药材,不需要砍伐树木、破坏植被,而且天然的外部环境、生态环境、物种间关系等各方面影响因素,使中药材质量更好、药效更佳。
近年来,平塘全面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牙舟镇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3000余亩,以“企业+农户”合作方式,群众以林地流转方式与公司合作,增加收入,同时企业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00余人次,每月人均工资收入3000元左右,着力带动群众增收,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林下栽种白芨
目前,平塘县发展有铁皮石斛、白芨、黄精、松茯苓、灵芝、天麻、林下养鸡等林下经济产业,完成林下经济总利用面积约42.85万亩,综合产值约14.28亿元。新增创建森林康养人家1处,打造种、养、采集加工等各类示范基地2个,培育打造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新建加工厂1家。
美生态——幸福绵长
打太极拳、跳舞唱歌、骑行、跑步、散步……在平塘县城“玉水”河畔、湿地公园、乡间小道,无论早晨还是夜晚,随处可见人们在锻炼身体或引吭高歌。
枝头绽芳华,移步即美景。春夏秋冬,闲暇之余,群众在青山绿水间尽情呼吸清新空气、欣赏美景、拍照“打卡”……
老人在河边早锻炼
生态好不好,百姓心中“有数”。2023年,平塘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县城拉高小河集中饮用水源等21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甲茶出境断面等4个河流断面的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36天,优良天数336天,优良率100%;县城市区域、道路交通、功能区声环境监测,达标率100%。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环境突发事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城市环境质量排名全省靠前。
幸福的生活画卷和生态环境达标率100%的背后,凝聚着平塘县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
平塘县牙舟镇卡罗村的李廷仙家户厕改造完成后,水冲式卫生间里洗手池、冲水马桶、淋浴房一应俱全。“以前沼气池难得刮、难得掏,现在整成化粪池方便多了,还能浇菜,干净又卫生。”李廷仙说。
李廷仙的幸福感折射出的是“厕所革命”带来的暖心变化。卡罗村曾经旱厕居多,经过“厕所革命”,曾经简陋的农村厕所摇身变为颜值高、功能全、环境舒心的配套设施,既解决了村民如厕的尴尬,也提升了农村的形象和品质。
通州镇建设好的污水池
“2023年,卡罗村完成16户改厕,每户补助3000元,大家都很满意。”牙舟镇卡罗村村委会常务干部杨韬告诉记者。
2023年以来,平塘县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635户。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覆盖9个乡(镇、街道)12个行政村,完成35座污水处理站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对项目区域2071户群众住宅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经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有效提升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通州镇平里河村,清新的空气,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生活让人流连忘返,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污水横流。变化,源自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建成使用。
“平里河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共建设4个污水处理池,惠及249户1097人,项目建成后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平塘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整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徐跃介绍。
平塘“玉水金盆”
过去的一年,平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生态兴则文明兴。如今的平塘县,田畴沃野一派欣欣向荣,一幅乡村更美、产业更旺、群众更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青山秀水间铺徐徐展开。
平塘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陆恩凤
编辑:石明钢
初审:陆恩凤
校审:罗再祥
审核:吴贵梅
监审:孟景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