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为“天眼”——记南仁东先生生前在平塘工作期间二三事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在平塘落成启用,中国又添了一门领先世界的大国重器,以南仁东先生为主的众多科学家为大射电呕心沥血,倾尽毕生精力取得了圆满成果。“中国天眼”的落户地平塘县也一跃成名,知晓平塘、前来平塘的领导嘉宾、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平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以科普旅游元素的旅游产业发展新动力增效明显,各领域建设步伐加快,取得的发展成果空前。平塘三十二万儿女将永远铭记为“中国天眼”倾尽精力的南仁东先生,向他致敬。
南仁东老人(拿图纸)及国内外科学家在大窝凼进行地勘
南仁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1994年开始,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建造,主编科学家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南仁东还是最早在国际天文学会担任分部主席等重要职务的中国天文学家,他也是一位卓越的综合技术专家,在天文科学和天文技术方法领域造诣深厚,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及技术人才。今年9月14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和南仁东还入围了2017年度中国科学杰出科技成就奖。
然而,就在“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之际,中国大国重器名声享誉世界之时,将星陨落,为FAST奋斗一身的南仁东老人因病逝世,享年72岁。南老病逝的消息传来,平塘县全县上下无不为南老的病逝感到心痛和惋惜。
近期,记者怀着对南仁东先生的敬意,深入克度镇、牙舟镇和相关部门走访了当年与南仁东先生在工作上接触过、对南老印象深刻的有关人员,倾听他们讲述当年的真实经历,感悟以南仁东先生为主的科学家团队为“中国天眼”的建设奔走的艰辛,学习他们忠心报效祖国的精神,抒发对科学家们的敬意。
记者了解到,今年72岁的克度镇人杨朝明是“中国天眼”台址大窝凼12户搬迁群众之一,当时曾经为初勘工作队看护过设备。当记者一路询问找到他家时,杨朝明老人正在翻看12年前他在大窝凼为初勘工作队看护设备时合影的照片。
“听说南台长去世了,我很怀念他,想起曾经跟南台长相处的那段日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是我心中的一笔财富。”杨朝明老人说。因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当年在选址地勘时,杨朝明老人曾经为地勘工作队带过路。说起当时的情况,杨朝明老人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那时候下去大窝凼走的是陡峭的山路,南台长不要任何保护就下去了,因为路窄且陡,南台长崴到脚了,我就马上砍一根木棍拿给他做拐杖。当时大家都劝南台长休息一下,但南台长却说不能因为个人影响工作,杵着拐杖硬是跟着大家一起不辞辛劳,把当天计划的地勘工作做完了才回来。”记者采访结束临走时,杨朝明老人跑到自己的房间拿出一把开酒瓶盖用的小工具,激动地跟记者说,“这是当年南台长送给我的纪念品,现在看到它就想到我们过去的种种回忆。”
据了解,在“中国天眼”建造之前,寻找一个又大又圆的“坑”是建造的前提。南仁东带人走进贵州山区,看了好几百个“坑”。直到有一天,踏上大窝凼才发现,这是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像天然的巨碗。南仁东站在窝凼中间兴奋地说:“这里好圆。”大窝凼里面的村民至今还记得,南仁东追着当地人较真发问的样子——“下雨了会不会有落石滚下来?”“这里常年的天气怎么样?”
南仁东老人(中间白衣服)和国外科学家一同与原桃源洞、大窝凼群众合影
选好建设台址,但是建设这么大的项目需要很大的资金量,需要立项才有建设的费用。从此以后,南仁东满中国跑,寻求合作单位。在奔走期间,国家天文台没钱,他出差就坐火车,从南到北,又从东到西,经历了1994年到2006十多年的艰辛,在南仁东的努力下,FAST项目逐渐有了名气,并通过国家立项审批。
在FAST选址、立项到奠基期间,曾经担任平塘县科技局局长的张林多次与南仁东先生一同进山勘察,蹲守办公室讨论数据,对南仁东先生的工作和生活有深入了解。“南老给人的印象就是两种印象,一种是对科学数据的较真,打破砂锅一问到底,求真、求准、求精。有时候半夜都能接到南老的电话问我们要相关材料、数据。有几次我去他的办公室,看到南老一个人端着茶杯静静地“发呆”,想一些材料数据。另一种就是质朴,他与人和善,质朴,想到南老就想到一个穿着波鞋套着牛仔裤的科学家。生活中从不有任何意见,有什么吃什么。”张林介绍说。
在南仁东的努力下,2007年,国家批复FAST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开工那天,南仁东在洼地上默默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项目启动后,南仁东变得更加忙碌。作为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他参与到FAST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参加每一次会议。
2016年9月,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天眼”正式落成启用,南仁东重新回到“大窝凼”,目睹这项雄伟的工程从此将在此处凝望太空,默默坚守,或许某天,就能接收到外文明发出的第一声啼鸣,南仁东的眼睛湿润了······
南仁东老人虽然病逝了,但以他为首的科学家团队呕心沥血铸造的“中国天眼”将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在“中国天眼”的巨大影响下,平塘县也在日新月异的改变着。
原来居住在大窝凼(FAST)台址的克度镇群众杨天信如今在克度镇有三套房子,自己还经营一家轮胎店。他告诉记者:“讲实话,要是没得大射电,现在我们还生活在穷山恶水当中,每年就靠种一点庄稼来维持生计,像现在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直接是天方夜谭。”
来自金科村沙坪组的杨元美一家原本住在大射电核心区深山里,现在他们一家搬迁到了移民安置区,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跟我们之前住的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吃水要抬、烧火要柴的居住环境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了。天文台(FAST望远镜)修在这里,这回还分得房子,心里面高兴得很啊!”
因为“中国天眼”落户平塘,如今的平塘发展已经走上快车道。借助大射电的影响力,科学规划建设的平塘天文小镇已初具规模,天文体验馆、天文时空塔、天幕商业街、天眼迎宾馆等一个个大项目、大工程拔地而起……以天文科普为主的平塘旅游业正生机勃勃、阔步向前。
作者:刘朝荣 朱江 编审:蒲贤良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