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19-1277727 | 信息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16-09-22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语文政策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工作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发生了较大差异,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已经消亡或濒临消亡,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与保护成为当前困扰民族语言工作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做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更大发展,根据国家、省、州民委的相关要求,我局认真组织人员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调查研究,大力宣传国家民族语文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民族小学开展“双语”教学活动,抢救与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一、基本情况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文化现状
平塘县位于贵州南缘中部,东邻独山县,南与广西南丹县毗邻,西与惠水县、罗甸县相连,北与贵定县、都匀市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2815.6平方公里,人口32.29万人,辖9个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121个行政村,县内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9.02万人,占总人口的59.8%,其中:布依族、苗族、毛南族是世居的三大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12.74万人,苗族人口2.7万人,毛南族人口3.21万人。
平塘县布依族主要分布在平舟、克度、塘边、通州、甲茶、掌布、牙舟、者密等乡镇;苗族主要分布在大塘、牙舟、克度、平舟等乡镇;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卡蒲、者密、平舟等乡镇。呈大杂居而小聚居的特点,素有“汉族座街头,布依座水头,苗族座山头”的格局。
平塘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孕育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极具代表性的有塘边、克度、掌布一带的不用风情“六月六”歌节、“八大行”演奏、粑棒舞、织布舞和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民间“绝技绝活”表演;新塘、大塘一带的苗族风情“芦笙舞”、“咕噜跳月”等;卡蒲、者密一带的毛南族风情“火把节”、“猴鼓舞”、“地鼓牛”、“母亲节”等;还有县城一年一度的耍水龙、龙舟赛、舞花灯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有牙舟陶、藤编、刺绣等享誉省内外的传统工艺品,还有独具特色的民族婚传、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等。此外,县境内还有通州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古屯堡群等文化保护价值极高的文物古迹。
平塘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山水风光优美独特、地质地貌奇俊秀美、民风民情浓郁醇美,景区密集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9月25日建成启用的大射电“天眼”睁眼静观宇宙,将引爆平塘大旅游,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濒危的语言文化更加显得重要。
(二)“双语文”教学及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国家、省、州民宗委的要求,继续协调县教育局,联系在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中小学开展“双语文”教学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双语”教学示范点有卡蒲小学(毛南语省民委挂点)、甲茶拉抹小学(布依语)、大塘里中小学(苗语);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示范点有:掌布中学、牙舟中学、卡蒲中学、县职业中学。通过“双语”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抢救与保护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和大力弘扬地方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聘请20多名民间艺人担任学校辅导员开展培训指导工作。二是分批选派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双语“培训,回校担任双语教学工作。三是积极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舞蹈、歌谣、体育、旅游、技艺进入校园。四是把民族民间文化编写成校本教材,安排课时传授,卡蒲小学编写了《毛南族日常用语》、甲茶拉抹小学编写《西凉布依文课本》、牙舟中学编写了《牙舟陶艺》、掌布中学编写了《布依山歌》等校本教材。五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学校组建各种民族文化传承队伍,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2006年以来,我县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省、州舞蹈及民间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省级双语测试过关教师10人。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设资金不足,需要中央和省、州大力支持。除卡蒲中小学多年来得到上级资金的大力扶持,办学条件有较大的改变外,其他示范点学校的条件都很差。尤其是大塘里中小学、新塘小学,这两所小学的苗族学生占的比例较大,里中小学现有300名学生,是全县学生最多的村级完小,学生教育难度较大,教师采取半苗半汉语方法上课,双语教师少,工作量大;布依语传承示范点较少,而布依族群众中会说母语的都是高龄人,青少年极少会讲,布依语消亡的态势极为濒危,抢救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2.双语师资缺乏,“双语”水平不高,还需上级提供培训机会,继续补充师资队伍,提高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
3.示范点少,不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
三、下步工作打算
1.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双语”教学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双语和谐环境建设。
2.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努力推进“双语”教师素质培训和民间艺人专业化培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继续抓好并扩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建设工作,利用好学校载体,抢救与保护和传承我县布依族、苗族、毛南族三大主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