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19-1277726 | 信息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16-09-22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平塘县“十三五”民族古籍保护发展计划 |
平塘县“十三五”民族古籍保护发展计划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推进我国文化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科学合理的做好我县民族古籍保护工作,根据省民委要求,结合全县实际。拟定如下计划。
一、提高认识 努力探索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载体,对其进行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意义重大。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是指我国55个少数民族以及古代民族化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有文字类,包括用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文书,文献典籍和碑刻铭文,以及用汉字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内容的文献典籍和碑刻铭文;一类是无文字类,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口头传承下来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留下了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少数民族古籍,内容丰富、版本多样载体特殊、传承奇特。内容丰富是指涉及宗教、文学、历史、语言、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版本多样是指由于不同民族文字的差异,不同抄写人的笔录差异等因素影响造成一种古籍有不同版本;载体特殊是指由于各民族生活的环境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制作古籍时所使用的载体材质和装帧形式多种多样,传承奇特主要是指口传古籍,是由于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无法依靠一直相传的方式来传承文化,少数民族古籍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二、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省民委吴军主任在贵州民族古籍“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议指出,今年是我省民族古籍工作三十年,要认真总结三十年经验,特别是“十二五”民族古籍推进计划基础上的经验,努力开创“十三五”工作新局面,要整合资源、统筹协调,使规划对全省有指导性。我省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要继续普查哪些有古籍史料价值,有挖掘价值。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古籍专家库,在现有研究基地,要考虑其功能的拓展,不仅有研究功能,也应当考虑有民族古籍收藏,保护功能,收藏基地可以联动各级省、市、区的图书馆、档案馆、民族博物馆等,基地建设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进而能够为我所用,如果具有这样一种开放性的观念和思路,整合资源就会形成新局面,吴军主任的意见为我们做好“十三五”民族古籍发展规划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30年来,我县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部门,在上级的具体指导下,始终把“抢救”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做好保护、抢救、搜集、普查、编辑等基础性工作,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结合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契机,组织黔南师院等社会各界人士、古籍传承人等。收集整理出版了《贵州毛南族民间文化集萃》、《贵州毛南族志》、《雨水新歌》等图书。挖掘整理上报上百条古籍编目条目,翻译编写《布依语》、《毛南语》、双语课本在部分布依族、毛南族聚居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示范。对促进地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我县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族、苗族、毛南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9%,分布在全县九镇一乡一街道的边远山区,历史因素复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古籍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意义尤为重要。
三、总结经验 认清问题
我县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十一五“以来组织人力、物力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县(市)相比差距仍很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不足。
(一)工作经验
1、科学认识少数民族古籍的意义、作用、价值是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基本前提,少数民族古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华各民族自古以来多元体的格局,各级政府部门把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大局出发,才能有效地推进这项事业深入发展。
2、中央和地方的重视是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从中央政策层面对这项事业的发展给予有力保证,二是有足够的经费支撑。
3、完善机构、加强指导是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有效途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涉及方面广,专业性强、基础薄弱,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来指导和管理,才能有效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4、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少数民族古籍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调动民族地区的老专家、老艺人和古籍传承人积极落实政策的基础上,要组织调动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融入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队伍,不断加强与民族院校沟通交流,积极探索培养少数民族古籍新生力量,多层次、多渠德培养人才、壮大队伍建设。
5、拉大宣传、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是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社会保障,广开渠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此项工作,激励更多的专家、学者、文化机构、社会人士加入到少数民族古籍保护行列中,为少数民族古籍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二)面临问题
1、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有限,地方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古籍资源和古籍人才双重流失的局面 得有效缓解,“抢救”、“保护”任务繁重。
2、少数民族古籍传承人大多年岁已高,后继乏力,散落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多为民间艺人,庵师或宗教职业者掌握和保存,“文革”期间,他们曾被视为“四旧”、“牛鬼蛇神”而遭到破坏,许多人不敢再继续从事古籍传承工作,传承人数量逐渐减少,年轻人对内容晦涩的少数民族古籍不干兴趣,许多少数民族古籍有可能成为无人能说的“天书”。
3、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人员青黄不接,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由于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多种原因的限制我县没有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古籍办)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古籍的老传承人逐渐减少,青年人愿意投身这项事业的人才有限,专业人才空白,人才断层现象明显。
4、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少数民族古籍流失严重,边远、偏僻地区的群众不知道少数民族古籍的价值。一些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常常被用来陪葬、焚烧或直接流入民间销售,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收购、倒卖、走私等。造成少数民族古籍严重流失。
5、缺乏政策资金支持,“救书”工作困难重重。由于少数民族古籍多被民间艺人和寺庙自行收藏,其赋存、保护和整理的条件与汉文古籍相比,相差很远,加上少数民族古籍的载体和传承方式特殊,许多民间古籍已经残破不堪,还需翻译等,抢救、整理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四、下步工作计划
“十三五“期间,我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基础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争取资金和技术投入,重点对散藏在民间的古籍和口头传承古籍的保护,抢救、收集、整里工作。全面了解本县少数民族古籍的底数存量和分布流传情况,继续挖掘古籍编目条目,建立完善古籍存列室,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古籍保管条件。
2、积极推进与民族院校的沟通交流合作,翻译、出版少数民族古籍图书。
3、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少数民族口传古籍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引进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积极探索有利于少数民族古籍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4、结合本县旅游发展战略,打造精品力作,进一步深入调研,深入基层、挖掘县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优势项目。打造具有社会新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古籍的力作。
5、加强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宣传工作,广泛深入基层,积极组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普及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知识,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