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东西部协作】陈雅:一位语文教师的文学叙事诗

发布时间:2025-07-16 15:40:22
【字体: 打印

这些年,在广州市白云区与黔南州平塘县党委政府领导下,援黔干部聚焦东西部协作目标,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师资建设等务实举措,有力推动了平塘教育事业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陈雅,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1月出生,广东梅州人,大学本科,文学学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自1999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广州市白云区同和中学任教,长期在一线担任班主任;曾获第二届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二等奖,受邀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曾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获白云区人民政府嘉奖。2024年8月,她带着教育者的赤诚与使命,踏上贵州省平塘县第五中学的支教征程,用文学的力量为平塘学子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

三尺讲台,播撒诗意与希望

“如今,带着领导的信任,家人的支持和亲朋好友的祝福,即将踏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片土地,奔赴一种情怀,一种热爱!尽心尽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是生命的一种自我成全吧!”翻开陈雅老师的平塘支教日记,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段话。

陈雅老师分享《给贵州平塘五中学生的一封信》

陈雅老师深信,三尺讲台是她播撒智慧的沃土,每一个课堂都是点燃希望的舞台。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陈雅老师用创意与热情重塑语文课堂:教《观沧海》,带学生高歌经典咏流传;学《皇帝的新装》,组织孩子们演绎课本剧;读《朝花夕拾》,指导制作思维导图手抄报……原本沉默的课堂,因她的巧思变得笑语飞扬。在课余时间,她播放《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节目,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从来不是枯燥的课本,而是文学的诗意。

“老师,我第一次知道语文可以这么有趣!”学生冉孟雄的这句话,让陈雅老师眼眶湿润。她说:“如果因为我的一点点努力,能让孩子爱上语文、爱上文学,我就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一学期后,学生的语文成绩大幅提升,而她也被评为“优秀教学能手”。

2024年寒冬,一场“读书启智慧,写作抒真情”讲座点燃全校热情。陈雅老师以亲身经历鼓励学生:“记录生活,就是书写自己的史诗!”台下,无数双眼睛亮起星光,孩子们纷纷表示:“从今天起,做爱读书、爱写作的追光少年!”

朗朗书声,唤醒山间的文学梦

在平塘五中,陈雅第一次听到学生磕磕绊绊读课文时,心揪了起来——有的孩子连常用字都认不全,读到长句子时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成了呢喃。“我要找到这把打开文字的钥匙。”她暗下决心。

深夜备课时,陈雅突然想起十年前带班级学生做的“美文朗读”,她灵光一闪:“或许这一方式也能唤醒平塘的孩子?”广州平沙培英老校长陶静的一番话让她信心倍增:“(我)孩子的表达能力是你每天美文朗读训练出来的,在我孩子身上看到了效果,真的值得推荐。”

陈雅老师作“读书启智慧,写作抒真情”专题讲座

这不禁让陈雅想起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的郭港兴——当年那个每天中午抱着《读者》到办公室朗读文章的腼腆男孩。她联系上郭港兴,邀请他以学长身份给孩子们写一封信。信中,他写道:“我的美文诵读始于初中。一天一天坚持下来,就会惊喜地发现,诵读不仅让自己更从容,甚至能帮助我们对文字产生深厚的兴趣。”

对此,陈雅感到特别幸福,多年前自己一个小小举动,能对一些孩子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求学时刘海涛教授的话蓦然在耳畔清晰:“教育的效果有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多年后才体现的”。如今,她终于懂得,教育是穿越时光的播种,今日种下的星火,或许多年后才照亮某个人的夜空。但是,这些星光终将在岁月的长河里接力闪烁,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

山海接力,架起粤黔书香桥

在平塘五中,陈雅的脚步踏遍了每一个班级。看着班上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们的眼睛里写着对知识的渴望,陈雅老师意识到:一本好书,也许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是父母外出务工漫长黑夜里的温暖陪伴。

陈雅老师主持广州市白云区同和中学助力平塘县第五中学书籍受捐仪式

“必须让书流动起来!”陈雅转身向千里之外的“娘家”广州市白云区同和中学发出求助。此举立即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同学们的支持,一场跨越粤黔的爱心接力悄然启动:同和中学梁健副校长的班级与平塘五中王仲飞书记的班级率先“牵手”,成为第一对“书香姊妹班”;两校42个班级精准配对,班主任们互通书信,分享管理经验,更策划起“图书漂流计划”;同和中学爱心基金启动,学生翻出闲置书籍,图书被打包成“希望包裹”,从珠江之畔飞向黔南群山……

短短数月,1900余册书籍跨越千里抵达贵州,崭新的书柜、文具随之而来。如今,平塘五中宽敞的阅览室,又换上了同和中学各班家委们集资购买的崭新的小边形桌椅。捐赠仪式上,陈雅哽咽道:“这些书籍是粤黔情谊的信笺,更是孩子们未来的翅膀。我希望自己就是火种,点燃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在阅读中获得对另外一个世界的向往。”

粤韵书香传千里,黔山珠水情相依!如今的平塘五中,读书声已漫过喀斯特山岩的褶皱。无论是晨曦初染时,还是暮色四合前,办公室里外总是出现“阳光朗读者”的身影,清亮的声音此起彼伏、交织成歌。曾经躲在角落嗫嚅的孩子们,如今昂着头,将《少年中国说》读得字字铿锵。陈雅知道,那些曾被怯懦封存的声音,终将化作漫山遍野破土而出的春笋;每一句诵读,都是文学火种在喀斯特地貌上燎原的脆响。

陈雅在日记中写道:“当文学的种子在岩缝中萌芽,我便可以无憾离开,奔赴下一个山海!”

供稿:粤黔协作工作队平塘小组

编辑:陆恩凤

初审:陆恩凤

校审:简定娟

审核:吴贵梅

监审:孟景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稿件

回到顶部